![]() |
【佛山陶瓷网】《“陶瓷视点”后话》的后话 |
|
【taochengbao】2014-2-24发表: 《“陶瓷视点”后话》的后话 从春节放假前的最末一期陶城报上,拜读了陈帆教授的《“陶瓷视点”后话》,获悉延续了近11年的“陶瓷视点”专栏宣告搁笔。虽说“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但是到了曲终人散之时,还是感到有点不舍与惆怅, 《“陶瓷视点”后话》的后话从春节放假前的最末一期陶城报上,拜读了陈帆教授的《“陶瓷视点”后话》,获悉延续了近11年的“陶瓷视点”专栏宣告搁笔。虽说“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但是到了曲终人散之时,还是感到有点不舍与惆怅,忍不住写上几句“后话”的后话。 据我所知,陈教授撰写“陶瓷视点”的设想其实由来已久,甚至可以追溯到25年前陶城报创刊之时。1989年3月28日的陶城报创刊号,第二版头条位置的“顾问来鸿”专栏刊发的就是陈帆教授一篇700余字的专稿,题为“依靠技术进步实现陶瓷工业现代化”,可以说这也就是“陶瓷视点”的前身。其实从那时开始他就有在报上开辟专栏的想法,但因种种原因一直未能兑现。 到了2001年6月我出差四川参加首届夹江陶瓷节,其间有一个“中国西部建陶论坛”,陈教授在论坛上作了《中国近20年建筑卫生陶瓷的发展对未来20年新产区建设的启示》的主题报告,当时听了觉得非常精彩很有价值。次日在宾馆早餐时我向他提出要把报告内容整理出来在陶城报上发表,陈教授表示同意但要求事先审定整理稿,其间我们就同时商议了请他开设专栏的事情。后来不知是录音机不好还是我的技术不行,回去后只听得见噪音一片,整理稿没法弄出来,所以一时也不好意思再找他。 直至2003年初,才由时任陶城报社董事长、总编辑的刘孟涵兄向陈帆教授正式发出开设专栏的邀请。2003年5月23日陶城报第553期,“陶瓷视点”专栏第1期《开头的话》在头版首发。发表之后我感觉这个小方块虽放头版但还不够抢眼,于是在5月30日即刊发第2期视点《陶瓷行业生息消亡的条件》那期的头版上,在右上角的“火中花”专栏特地写了《“陶瓷视点”弥足珍贵》一文,以示“隆重推荐”。其中有几句话依稀记得是这么说的:陈帆教授交游广、见识多、有主见、敢直言,观点实事求是且常极有见地,长话短说一针见血;我们陶瓷行业恰恰需要这样坦诚的观点,而不是“恭喜发财”之类的拜年话。 自此,陈教授的“陶瓷视点”就一直写了将近11年,除了2008年因为健康原因偶尔暂歇一两期、总共歇过五六期之外,11年来几乎是一期不差。每到周三我们就守着电话机等他把手写稿传真过来,然后打字、校对,实在看不清楚的再打他电话核对,可谓严阵以待小心翼翼。此后有段时间因为工作安排的变化,我不再负责刊发他的专栏了,恰巧那时发表的“陶瓷视点”错漏较多,甚至一连三期的排序都是65也没及时更新。有些错漏曲解了陈教授的原意,他曾多次为此大发雷霆,打电话给报社领导投诉,声言若再如此就不再供稿。有同事不解“这老头为何脾气这么大”,或者只有我会完全理解并钦佩他一贯以来一丝不苟的认真。 纵观这业已发表的“陶瓷视点”,虽不能说是字字珠玑句句真理,却也可说是别具价值难能可贵的。试想一位70多岁披满奖牌的行业资深权威专家,仍在全国各产区飞来飞去或自己开车到处奔走,于百忙之中挤出时间与精力奋笔疾书,用近11年时间写出508期专栏,此纪录迄今全行业尚没人能破,这还不可贵么?愚以为其可贵之处尚可屈指再数若干,例如其短小精干、言之有物的风格就令人折服。时下业界常见之言论大多洋洋洒洒雄才大略,亦时见千言万语而干货甚少者。敝人当初尝试开设这个“花甲聊陶”专栏时,亦曾试图仿效陈教授的“陶瓷视点”,计划以数百字为一篇,谁知原来很难做得到,写着写着又写长了,方知写短文要比写长文难多了。 近年在业界亦偶尔听到一些对“陶瓷视点”的负面意见,我想一个行业真要有不同声音才是好事。愚以为如比一个长达11年、数超500的专栏,要求绝无观点或文字的重复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撰写此文亦并不代表我完全赞同“陶瓷视点”里的所有观点,譬如说我觉得关于陶瓷薄板的推广策略与战术,就有颇多值得商榷之处。不管怎么说,我始终坚信“和而不同”决非坏事而且是一种境界,这正是我要说这几句“后话”的初衷。 瓷砖相关中国财富建陶城 ,本资讯的关键词:陶城报陶瓷视点 (【taochengbao】更新:2014/2/24 19:07:09)
![]() |
![]() |
资讯中心,相关泛建陶家居资讯,企业新闻、企业相关发展以及产品销售。把握佛山陶瓷网,把握行业脉搏。这里提供相关关于公司厂家新闻、资讯和联系,工厂商家价格信息,发布商业供求招商商业资讯。佛山陶瓷网陶瓷行业第一综合商务资讯服务网站。手机移动版佛山陶瓷[佛山陶瓷网] |